京广线
从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即京广线,全长两千三百多公里,从南到北跨越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和北京五省一市,连接了粤,湘,鄂,豫和冀的主要城市和乡村,是中华大地上的南北主干线, 节节列车运载着南来北往的人流和物资,象大地上流动的脉膊。
京广线在我的生命之旅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挥不去的记忆。从1980年到1984年,每年的寒暑两假期,我都要乘京广线的特快列车,往返于北京和广州两地。奔驰的列车将我这个世代的南方人带到了飞雪的北国,领略了神州的辽阔,同时也体验着生命的姿彩和青春的豪迈。
17岁的生日刚过,我就马上收拾行装,拿着大学的入学通知书去办理户口迁移和购买从广州到北京的学生火车票。这不是我第一次坐火车,因为祖籍是佛山,所以小的时候也坐过半小时的火车去离广州30 公里外的佛山。但这次去北京,毕竟是头一回走出广东,家中上下几代人鲜有人跨出过南粤一步。故此我很期待,那两夜一日的火车 之旅,可以将我带入生命的另一程。
在八十年代初期,从广州到北京的特快列车要走36个小时,不过那时年少,漫漫的征程并不觉得劳累,只顾好奇地看世界。我是一个不善于逻辑思考 而多凭形象去记忆的人,于是,京广线上的一道道风景,深深地印入我的脑海。我记得峰峦起伏,云缠雾绕的粤北山区,它们总是披着黎明后的霞光悄然出现在火车窗外,近处一洼洼高低错落的水田,盛者盈盈的朝露,向途人致早安。我也喜欢湘鄂大地广袤的田野,那满眼的绿色,总在展示着生命的生机和富饶的未来。当火车轰然驶过长江天堑的滔滔江水时,我会怦着心跳,凝视那在珠三角未能见到的壮观景色。跨过了南北分水线,北国风光即闯入眼帘, 让我叹为观止。天高云淡,一马平川,田野上黄色的油菜花,就像大自然的画师泼洒在画布上的道道灿烂的重彩,夺目又慷慨;一排排直指云霄的白杨树,无疑是天上插下来的一排排惊叹号,将人的视野引向无限的远方。“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第三天的早上,火车带着我终于抵达了首都北京,那个太阳升起的地方。我始终认为那个时候的自己还是很幸运的,能在北京展开自己的学习生涯,能到北方体验四季的雨雪风花。
漫长的火车之旅, 除了读风景,还要吃饭,打瞌睡,和旁边的人聊天,到了大站,也会下站台走走,放松一下双脚。在硬卧车内睡大觉是不行的,因为还要看好自己的行李,系里还有另外一个广东人,所以我们很多时候是结伴同行。八十年代初的火车,没有文革大串联时的混乱无序,而上山下乡的知青那时都回城了,另外,那时国内的经济还没起步,故此车上也没有太多跑生意拉货的人,总体来说,车上不算太拥挤。火车上一天三餐供应盒饭,当时使用铝制的饭盒,扁扁的,被用过上百次了,早已变得黯淡无光,铅华洗尽,有的已经不成方圆了。火车驶在南方境内时,多是供应米饭,而到了北方境内,就会变成面条了,饭盒内有点菜,但难得有几片肉,卖五毛钱一份,每次卖饭的推车夹带着吆喝声徐徐走近时,车厢的过道内总会引起阵阵骚动,毕竟这就餐的时间在漫长的旅途中是一种期待吧。其实,列车每次停靠大中型的车站时,都会有铁路局的职员在站台上出售食品,记得最引人垂涎的是信阳的烧鸡,但由于囊中羞涩,只好望鸡兴叹。我的大姑妈一家住在武昌,好多次当火车经过武昌站时,我事先写信告诉她我的车厢号码,姑妈就会带上刚烧好的饭菜到站台来找我,有时也顺托带点特产回老家。有一种湖北特产菜叫红菜苔,在北京和广州都没见过的,有一点咸,但不烂,伴着肉丝和酱油,很好吃,特别是在没有冰箱,物流不畅通的年代,大江南北的美食,在火车上真让人食指大动。
每次往返于京广线,我的行李总不少,第一次去北京时最是沉重,衣服棉被两个箱子,不过尽是广东特产,去到北京之后,才发现很多东西并不适用,比如,草席,蚊帐,水桶,凉鞋,铝饭盒,军用水壶等等。所以第二年寒假后北上时,就乖乖地拿着棉袄,秋裤,床单,床褥等,当然,棉鞋,热水瓶,脸盘和饭碗等就只能在北京买了。南北之差异,总要有个切身学习体验的过程。记得多年后,在“羊城晚报”上有一幅漫画,叫 “粤人出游”,画了几个身穿单薄衣衫的人,背着行囊,脚穿塑料凉鞋,每人手中提着一个大水桶,插上把葵扇,这即时让我喷饭,这画的作者肯定有我一样的经历,即当我穿着塑料拖鞋,提着铁制的大水桶,在北京的澡堂门口,木然不知所措,上哪儿去打水,又上哪儿找一个单间来冲凉?在后来的北上中,我的行李中还会多一箱即食面,因为学校食堂每天不变的馒头玉米粥早餐,让我不得不另想法子解决。
二十年后,我在2005年的春天,再次踏上京广线。不是旧地重游,而是带上两个孩子,去河南老家探亲。依然奔驰在中华大地的南北干线上,一座座的城镇,一个个村落,一片片田野,在窗外飞闪而过,二十年的光阴,改变了很多景观,比如,城市的建筑,道路的建设和乡村农家的住宅等都换了轮廓,铁路沿线两边的口号,标语和广告也都换了内容。而当然了,自己也已不再是当年的学生了, 对于旅程,不再有莫名的兴奋和无尽的期待,虽然我也指指点点给孩子们讲沿途的风光,但还是多了一丝倦意。
我在京广线的旅程,延续了二十多年,先是去上学,后来工作之需,也北上武汉和北京几次,然后,又以媳妇的身份去河南探亲。真的不曾想到,这一生与京广线竟有如此之缘。从南到北,又从北到南, 在京广线上,看尽窗外的锦绣河山,体验北国南疆的风情万种,不知不觉中,轰鸣的列车,已为生命之旅 奏出了串串的音符。
写于2008年12 月
Monday, March 16, 2009
My forum no. 11 外婆的小屋
外婆的小屋
我的外婆是一个传统的二十世纪中国女性,她勤劳节俭,开朗直率。从珠江三角洲顺德县的一个贫穷的村姑,到广州西关的普通家庭妇女,她中年丧夫,自己一手带大七个儿女,一生坎坷,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历尽了人生的冷暖,看遍了一百年的社会沧桑,一个月前,她走了,离开了我们。
对于外婆的回忆,离不开她那间住了半个世纪的小屋。那是一间坐落于广州西关十八甫南路,占地只有9平方米的两层居所,相信是建于上世纪初二次大战前的简易排屋,四五家连着排在路边,每家有自己的进门,但紧挨着外婆家南边墙的另一家房子倒塌了,只剩下一堆残垣断瓦,被用砖砌成的围墙围起来,有一人多高,不知那块地是谁的,那些年来一直空置着。这样一来,外婆的屋子南面就可以有窗户了,那扇窗子正好开在灶头上面,虽然对着那些破砖头,但整个房子就亮堂多了!
十八甫南路是广州西关典型的旧马路,虽然能双向行车,但路面也不到十米宽,马路两边都没有骑楼,下雨就无瓦遮头,路边也没有绿化带,只是偶尔有的人家门前种了棵小树,路上没有大商店,均以两三层高的旧式民居为主,也有零星的几家小店铺,都是下铺上居,马路边的人行道很窄,约只有两米多宽,外婆的家门和人行道只有一砖高的门坎相隔。推开那两扇薄薄的木门,九平米的房子就一览无遗了:门右边就是做饭的地方,一个煤炉,旁边是水龙头和切菜板,角落放张矮凳子以备扇炉子时可以坐着;门左边先是一把木凳,然后就竖着一把竹梯子,像电工用的那种,用来爬上二楼用的,梯子下面横放着外婆的床,其实那是一头用米缸,另一头用板凳支起来的一块板,白天是椅子,夜晚是床,两边堆满了被子和衣服,床和炉灶之间约有一米多之宽,放了一张吃饭的小圆桌;房子两面是门,也即是推开了当街的大门,隔着吃饭的圆桌,桌子后面就是另一扇门,我们叫它后门,门外是一条青石板路面只有两米宽的小巷;外婆的小屋内均为木结构,爬上大门左边的那把竹梯子,就上了“二楼”,楼面是木板搭建的,离金字形的屋顶还有三米多,在上面站立是没有问题的,只是空间太小,东南西北每面的墙均不到三米宽,外婆又在东面和南面沿墙L 形地用大木板支起两张床,床下是几口大箱子,里面放着外婆的所有家当,而一边的床上还支起一把小梯,因为上面还有半层木板楼,我们叫小三楼,爬上去只能坐着或躺着。整个房子没有浴室和厕所,马路对面有一座公厕,洗衣服就打开后门, 在青石板地的小巷边洗,七十年代中期以前,那里没有自来水,街坊们共用路边的一口水井。
外婆的生日是正月初七,所以每年春节那个星期,我们都会去她那里两次,先是去拜年,外婆会给每个孙子孙女两毛钱的利市红包,然后初七那天大家都聚到她的小屋吃一顿饭,那真是热闹,大姨妈一家六口,舅舅一家三人,三姨妈家五口,四姨妈家四人,我们家四口,还有八姨,好一个大家庭聚会,大人里外两层围着那张圆形饭桌吃,小孩统统拿着饭碗上楼去吃,寒冬腊月,但如果不太冷,饭前饭后我们都会坐到大街上来玩或聊天,
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物质供应奇缺,鱼肉油粮食全部凭票限额供应,饭碗里有两块肉就是盛宴,那个时候不在乎吃什么,能聚在一起热闹一番,就能把生活的喜悦和亲情的愉快一一品尝。
从外婆的小屋往南走二十多米,就是沿着珠江的六二三路。因广州6.23起义在此地发生而得名。江的另一边是沙面岛,岛上都是西式建筑,解放前的沙面,就是“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外国租界。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珠江上还有很多艇家,即水上人,他们的家就在船上,白天打鱼,入夜时在岸边叫卖艇仔粥和炒田螺,让江边顿时充满了浓浓的南国气息,广州的旧城西关,正是江水轻流船影频,砖屋小街荔香飘。
我的外婆是一个传统的二十世纪中国女性,她勤劳节俭,开朗直率。从珠江三角洲顺德县的一个贫穷的村姑,到广州西关的普通家庭妇女,她中年丧夫,自己一手带大七个儿女,一生坎坷,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历尽了人生的冷暖,看遍了一百年的社会沧桑,一个月前,她走了,离开了我们。
对于外婆的回忆,离不开她那间住了半个世纪的小屋。那是一间坐落于广州西关十八甫南路,占地只有9平方米的两层居所,相信是建于上世纪初二次大战前的简易排屋,四五家连着排在路边,每家有自己的进门,但紧挨着外婆家南边墙的另一家房子倒塌了,只剩下一堆残垣断瓦,被用砖砌成的围墙围起来,有一人多高,不知那块地是谁的,那些年来一直空置着。这样一来,外婆的屋子南面就可以有窗户了,那扇窗子正好开在灶头上面,虽然对着那些破砖头,但整个房子就亮堂多了!
十八甫南路是广州西关典型的旧马路,虽然能双向行车,但路面也不到十米宽,马路两边都没有骑楼,下雨就无瓦遮头,路边也没有绿化带,只是偶尔有的人家门前种了棵小树,路上没有大商店,均以两三层高的旧式民居为主,也有零星的几家小店铺,都是下铺上居,马路边的人行道很窄,约只有两米多宽,外婆的家门和人行道只有一砖高的门坎相隔。推开那两扇薄薄的木门,九平米的房子就一览无遗了:门右边就是做饭的地方,一个煤炉,旁边是水龙头和切菜板,角落放张矮凳子以备扇炉子时可以坐着;门左边先是一把木凳,然后就竖着一把竹梯子,像电工用的那种,用来爬上二楼用的,梯子下面横放着外婆的床,其实那是一头用米缸,另一头用板凳支起来的一块板,白天是椅子,夜晚是床,两边堆满了被子和衣服,床和炉灶之间约有一米多之宽,放了一张吃饭的小圆桌;房子两面是门,也即是推开了当街的大门,隔着吃饭的圆桌,桌子后面就是另一扇门,我们叫它后门,门外是一条青石板路面只有两米宽的小巷;外婆的小屋内均为木结构,爬上大门左边的那把竹梯子,就上了“二楼”,楼面是木板搭建的,离金字形的屋顶还有三米多,在上面站立是没有问题的,只是空间太小,东南西北每面的墙均不到三米宽,外婆又在东面和南面沿墙L 形地用大木板支起两张床,床下是几口大箱子,里面放着外婆的所有家当,而一边的床上还支起一把小梯,因为上面还有半层木板楼,我们叫小三楼,爬上去只能坐着或躺着。整个房子没有浴室和厕所,马路对面有一座公厕,洗衣服就打开后门, 在青石板地的小巷边洗,七十年代中期以前,那里没有自来水,街坊们共用路边的一口水井。
外婆的生日是正月初七,所以每年春节那个星期,我们都会去她那里两次,先是去拜年,外婆会给每个孙子孙女两毛钱的利市红包,然后初七那天大家都聚到她的小屋吃一顿饭,那真是热闹,大姨妈一家六口,舅舅一家三人,三姨妈家五口,四姨妈家四人,我们家四口,还有八姨,好一个大家庭聚会,大人里外两层围着那张圆形饭桌吃,小孩统统拿着饭碗上楼去吃,寒冬腊月,但如果不太冷,饭前饭后我们都会坐到大街上来玩或聊天,
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物质供应奇缺,鱼肉油粮食全部凭票限额供应,饭碗里有两块肉就是盛宴,那个时候不在乎吃什么,能聚在一起热闹一番,就能把生活的喜悦和亲情的愉快一一品尝。
从外婆的小屋往南走二十多米,就是沿着珠江的六二三路。因广州6.23起义在此地发生而得名。江的另一边是沙面岛,岛上都是西式建筑,解放前的沙面,就是“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外国租界。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珠江上还有很多艇家,即水上人,他们的家就在船上,白天打鱼,入夜时在岸边叫卖艇仔粥和炒田螺,让江边顿时充满了浓浓的南国气息,广州的旧城西关,正是江水轻流船影频,砖屋小街荔香飘。
My forum no. 10 年轻
年轻
Young
以我的理解,15-30岁这个年龄段的人,就是年轻人。年轻是人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年华,很多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都谱写在年轻时,有学业的成就,有初入社会的惊喜,有工作的进展,还有恋爱的羞涩,新婚的甜蜜,或者还有初为人父母的喜悦……人到了中年,就会在纷繁的日常杂务中,偶尔拾起几片思绪,去思考年轻的含义,回味年轻的岁月,欣赏年轻的姿彩。
我能从年轻的脸上读出未来,他们有明亮清晰的眸子,目光直接而快捷,五官的轮廓皆由简单流畅的线条勾勒而成,并由细嫩的皮肤衬托出来,让你能感觉出生机和活力。因为从生理的角度讲,他们体内的各种组织细胞和各项机体还处在活跃的生长期,所以他们的脸上没有写满岁月的皱纹,两鬓也没有像休止符一样的银丝,只有在那流泻出青春的脸庞上,告诉人们他们有梦去追。
有梦就好!虽然人生并不是一部梦幻交响曲,但在那青葱的岁月,有梦就会有追梦的勇气和力量。理想和梦想,对于年轻人来讲,都是对未来的憧憬,这能让他们释放出热情和活力,他们的出现,无论是在教室里,在大街上,在工作场所,还是在家里或在公园,都能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弹奏出活跃的乐章。无论日后人生的道路如何被限定在什么样的轨道上,年轻人啊,还是去追逐天上的彩虹吧,因为你们还有时间!
我还羡慕年轻人的潇洒,除了热情,活力,勇气和自信,他们没有顾虑,没有羁绊。中年人的无奈,是因为满肩的担子,上有老,下有小,一桌子人等着开饭,于是人到了中年,就不得不变得现实, 把梦想还给了天空,把责任留给了自己,工作上的职责,家庭的负担,养儿育女的重担,还要照顾老人克尽孝道……这些都让中年人的笑容印上曾经付出的痕迹,头上也流露出曾经风霜的岁月。但年轻的人,还不需要懂这些,不要让这些责任早早地套在他们身上吧,让他们的世界充满笑声,让他们的身影轻松如燕。君不见每当夜幕低垂之际,总有成群结队的年轻人,或流连于闹市街头,或追逐于霓虹灯下,或嬉戏于风中雨中,这是他们自我的表现,能量的释放。也许你会觉得他们的声音太嘈,穿着太前卫,谈话的内容无非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且芝麻的事也能令他们笑得前仰后合,请不要用不成熟或无深度去形容他们,他们真实而开放,他们有本钱去潇洒,只要他们对自己负责,思进取,那就是他们对我们这个世界的承诺。
有人说,当经过服装店但面对着今季的时尚毫无反应时,或经过鞋店对里面的新款毫无购买欲时,忽然明白自己老了,这就是人到中年。牛仔服穿在自己身上是否合适?也许以前从没有这个顾虑,十八岁的时候什么都美,其实这个世界也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变 的只是自己对事物的感觉和感受,当然,还有日历上的数字。
Young
以我的理解,15-30岁这个年龄段的人,就是年轻人。年轻是人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年华,很多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都谱写在年轻时,有学业的成就,有初入社会的惊喜,有工作的进展,还有恋爱的羞涩,新婚的甜蜜,或者还有初为人父母的喜悦……人到了中年,就会在纷繁的日常杂务中,偶尔拾起几片思绪,去思考年轻的含义,回味年轻的岁月,欣赏年轻的姿彩。
我能从年轻的脸上读出未来,他们有明亮清晰的眸子,目光直接而快捷,五官的轮廓皆由简单流畅的线条勾勒而成,并由细嫩的皮肤衬托出来,让你能感觉出生机和活力。因为从生理的角度讲,他们体内的各种组织细胞和各项机体还处在活跃的生长期,所以他们的脸上没有写满岁月的皱纹,两鬓也没有像休止符一样的银丝,只有在那流泻出青春的脸庞上,告诉人们他们有梦去追。
有梦就好!虽然人生并不是一部梦幻交响曲,但在那青葱的岁月,有梦就会有追梦的勇气和力量。理想和梦想,对于年轻人来讲,都是对未来的憧憬,这能让他们释放出热情和活力,他们的出现,无论是在教室里,在大街上,在工作场所,还是在家里或在公园,都能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弹奏出活跃的乐章。无论日后人生的道路如何被限定在什么样的轨道上,年轻人啊,还是去追逐天上的彩虹吧,因为你们还有时间!
我还羡慕年轻人的潇洒,除了热情,活力,勇气和自信,他们没有顾虑,没有羁绊。中年人的无奈,是因为满肩的担子,上有老,下有小,一桌子人等着开饭,于是人到了中年,就不得不变得现实, 把梦想还给了天空,把责任留给了自己,工作上的职责,家庭的负担,养儿育女的重担,还要照顾老人克尽孝道……这些都让中年人的笑容印上曾经付出的痕迹,头上也流露出曾经风霜的岁月。但年轻的人,还不需要懂这些,不要让这些责任早早地套在他们身上吧,让他们的世界充满笑声,让他们的身影轻松如燕。君不见每当夜幕低垂之际,总有成群结队的年轻人,或流连于闹市街头,或追逐于霓虹灯下,或嬉戏于风中雨中,这是他们自我的表现,能量的释放。也许你会觉得他们的声音太嘈,穿着太前卫,谈话的内容无非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且芝麻的事也能令他们笑得前仰后合,请不要用不成熟或无深度去形容他们,他们真实而开放,他们有本钱去潇洒,只要他们对自己负责,思进取,那就是他们对我们这个世界的承诺。
有人说,当经过服装店但面对着今季的时尚毫无反应时,或经过鞋店对里面的新款毫无购买欲时,忽然明白自己老了,这就是人到中年。牛仔服穿在自己身上是否合适?也许以前从没有这个顾虑,十八岁的时候什么都美,其实这个世界也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变 的只是自己对事物的感觉和感受,当然,还有日历上的数字。
My forum no.9 压力管理
压力管理 Stree management
我们每天都在与各种压力打交道,生活和环境上的压力,工作和学习上的压力,还有人际关系等等压力。其实,压力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学会管理每天所要应对的压力,有一套适合自身条件的有效的解压方法,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而日复一日,我们就会变得坚强,还会变得乐观和正面。
要有效地为自己减压,首先要分析自己的压力来自何方,即压力源。自己对哪种类型的压力最敏感?来自家庭的,工作的,学习的,财务上的,环境的,还是人际关系的。。。比如,最近是否工作太忙,自己天天在为此寝食不安?又或者是要考试了,夜以继日都难以应付?另外,也可能是电脑坏了,或者周围噪音太多,令人忍无可忍。凡此这些都会让人感到心理上承受着或大或小的压力,令正常的生活规律无法延续,当意识到来自某个方面的烦恼和焦虑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时,我们就要对这种压力作出反应,反应无非两种,即正面的和负面的,负面的就是放纵自己,让自己被压下去压垮,正面的就是去找出解决的办法。
解决的方法,即压力的管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第一是从自身的性格和心理上去分析和调节,第二是从改变外部的环境入手去减压,第三是通过其他人来达到舒缓压力的负担。
从自身的性格和心理上去管理压力,也就是从情绪的层面上来调适自我。如果知道自己是个急性子的人,当意识到超压时,就想法子让自己慢下来,人家都不急,那自己折腾个啥?如果知道自己是个追求完美的人,眼里容不下沙子,那就要多包容一下了,不要尽给自己找碴; 如果知道自己是个忧郁型的人,那就要多往好处想,不要把忧天下之忧为己任。我们都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要找出自己情绪上的杠杆,平衡一下自己的个性,对自己的性格和情绪多一点控制,少一些放任。
从改变外部的环境来达到减压的效果,可以包括改变工作或住房的环境,出外旅游,做运动还有改变饮食和睡眠规律等等,这些外部条件的变化,可以让人从超压的环境中部份地或全部地解放出来,已达到情绪上的调节效果。比如,去远足旅游,可以休息调整一下自我,去掉疲劳,然后再重新投入新一轮的工作和生活。
通过其他人来达到压力管理的效果,这就是要交流( communication)。 有烦恼,有压力,最好讲出来,与朋友交谈,与人聊天,倾诉出来之后,就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把压在心头上的东西抖落出来,这时候,如能获得别人的宽恕,那会是很好的良方,如能再活的指点迷津,拨开云雾, 那就更上一层楼。所以,如果找不到能听你倾诉的人,那就去找心理专业咨询,向他们诉说一番后,他们就以旁观者的身份,给你几付帖子,让人茅塞顿开。
由于我们每个人的性格,心理素质,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因此每个人所面对的压力,以及对压力的承受能力皆不相同。比如,获得同样的考试分数,有的同学欢天喜地,而有的同学可能回家无法交待。又例如,同样分贝的噪音,有的人暴跳如雷,而有的人可以呼呼大睡。纵观我们身边的人,有焦虑型的,脆弱型的,易激型的,也有忍耐型的,坚强型的。能够做到沉着应变,初乱不惊,宽容大度,还能坚定乐观,这样的人除了魅力天成以外,我相信更多还是靠后天的历练。恶劣的环境,艰苦的生活,曲折和挫败,这些是压力,同时也是挑战。学会有效地管理自己经常要面对的压力,那么,今后的路程,就会越走越轻松。
我们每天都在与各种压力打交道,生活和环境上的压力,工作和学习上的压力,还有人际关系等等压力。其实,压力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学会管理每天所要应对的压力,有一套适合自身条件的有效的解压方法,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而日复一日,我们就会变得坚强,还会变得乐观和正面。
要有效地为自己减压,首先要分析自己的压力来自何方,即压力源。自己对哪种类型的压力最敏感?来自家庭的,工作的,学习的,财务上的,环境的,还是人际关系的。。。比如,最近是否工作太忙,自己天天在为此寝食不安?又或者是要考试了,夜以继日都难以应付?另外,也可能是电脑坏了,或者周围噪音太多,令人忍无可忍。凡此这些都会让人感到心理上承受着或大或小的压力,令正常的生活规律无法延续,当意识到来自某个方面的烦恼和焦虑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时,我们就要对这种压力作出反应,反应无非两种,即正面的和负面的,负面的就是放纵自己,让自己被压下去压垮,正面的就是去找出解决的办法。
解决的方法,即压力的管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第一是从自身的性格和心理上去分析和调节,第二是从改变外部的环境入手去减压,第三是通过其他人来达到舒缓压力的负担。
从自身的性格和心理上去管理压力,也就是从情绪的层面上来调适自我。如果知道自己是个急性子的人,当意识到超压时,就想法子让自己慢下来,人家都不急,那自己折腾个啥?如果知道自己是个追求完美的人,眼里容不下沙子,那就要多包容一下了,不要尽给自己找碴; 如果知道自己是个忧郁型的人,那就要多往好处想,不要把忧天下之忧为己任。我们都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要找出自己情绪上的杠杆,平衡一下自己的个性,对自己的性格和情绪多一点控制,少一些放任。
从改变外部的环境来达到减压的效果,可以包括改变工作或住房的环境,出外旅游,做运动还有改变饮食和睡眠规律等等,这些外部条件的变化,可以让人从超压的环境中部份地或全部地解放出来,已达到情绪上的调节效果。比如,去远足旅游,可以休息调整一下自我,去掉疲劳,然后再重新投入新一轮的工作和生活。
通过其他人来达到压力管理的效果,这就是要交流( communication)。 有烦恼,有压力,最好讲出来,与朋友交谈,与人聊天,倾诉出来之后,就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把压在心头上的东西抖落出来,这时候,如能获得别人的宽恕,那会是很好的良方,如能再活的指点迷津,拨开云雾, 那就更上一层楼。所以,如果找不到能听你倾诉的人,那就去找心理专业咨询,向他们诉说一番后,他们就以旁观者的身份,给你几付帖子,让人茅塞顿开。
由于我们每个人的性格,心理素质,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因此每个人所面对的压力,以及对压力的承受能力皆不相同。比如,获得同样的考试分数,有的同学欢天喜地,而有的同学可能回家无法交待。又例如,同样分贝的噪音,有的人暴跳如雷,而有的人可以呼呼大睡。纵观我们身边的人,有焦虑型的,脆弱型的,易激型的,也有忍耐型的,坚强型的。能够做到沉着应变,初乱不惊,宽容大度,还能坚定乐观,这样的人除了魅力天成以外,我相信更多还是靠后天的历练。恶劣的环境,艰苦的生活,曲折和挫败,这些是压力,同时也是挑战。学会有效地管理自己经常要面对的压力,那么,今后的路程,就会越走越轻松。
Subscribe to:
Posts (Atom)